一、引子
我很早就发现,读完一本书的标志不是你读完了最后一页,而是你读完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或者书评。但是通常拿起一本书来读已经不容易了,读完后再整理一篇读书笔记来就更难了,但是,不做难的事,怎么变厉害呢?台上一秒钟,需要台下的十年功的有效积累啊。
最近在团队内推行每周读书分享,5月份共读了这本《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借着出差高铁上的时间,整理下自己读这本书过程中觉得有启发有意思的地方吧。
二、马斯克的内生动力
看这些牛人传记,我第一想知道的是,是什么驱使他们做这些事情?同样为人,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出这么多成就来呢?
这本书的几个段落涉及了这个问题:
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科幻小说——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写的《银河系漫游指南》(The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作者在书中指出了最困难的部分是提出问题。”马斯克说,“一旦你了解了问题所在,答案就变得相对简单了。我从中得出结论,认为我们应该立志去增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问题所在。” 少年马斯克那时就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超逻辑使命宣言。“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为人类争取更大的集体启蒙。”
我问他,你做这么多疯狂和不可思议的事,难道不担心失败吗?他说,“不,恰恰相反,这些事情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去做,不是因为这些事可以成功,而仅仅因为我想去做,那是我对于世界未来的主张。”
马斯克全然不介意朋友拿奶酪开他的玩笑。对太空思考得越多,他越意识到探索的重要性。他感觉大众好像已经丧失了对未来的雄心和希望。人们可能会觉得探索太空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因此在与马斯克谈论这一话题便时不时地挖苦他,但马斯克却在非常真诚地思索星际之旅这件事。他希望激发大众的兴趣,使他们重拾对科学、征服未知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我问他,你做这么多疯狂和不可思议的事,难道不担心失败吗?他说,“不,恰恰相反,这些事情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去做,不是因为这些事可以成功,而仅仅因为我想去做,那是我对于世界未来的主张。”
我认为,“内生动力”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因素。
至于马斯克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内生动力”?我觉得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对其的影响导致的,特别是她的祖父疯狂探索未知的精神以及他母亲的影响。(马斯克的母亲出版了《人生由我》还没看,但是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70岁还能去做模特也说明了其精神)
三、马斯克的超能力
超能力也是能力,只是一个人具备这么多能力就太神奇了,统称为超能力吧。
如果说内生动力是原力,马斯克的超能力则是其克敌制胜的武器,马斯克的超能力是先天和后天共进习得的。我认为马斯克有下面这些超能力:
1、先天强大的记忆力、专注力、学习力
他对读书如饥似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似乎就书不离手。“他每天读书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专注力),”金巴尔说,“如果是周末,他可以一天读完两本书。”
“有一次,我把学校以及邻近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学习力),”马斯克说,“大概是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我试图劝说图书馆员帮我订更多的书。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这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埃隆实际上已经将两套百科全书读得烂熟于心了(记忆力)——这对他交朋友一点帮助都没有。这个男孩儿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百科全书把他变成了一个事实工厂。他总是表现出无所不知的样子。比如在饭桌上,托斯卡很想知道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而埃隆可以脱口而出近地点和远地点的精确数字。“如果我们有什么问题,托斯卡总是说,‘问那个天才少年’,”梅耶说,“不管我们问他什么,他都记得。”埃隆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巩固了他书呆子的声誉。
2、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
我第一次接触第一性原理这个说法来自李善友教授。他将马斯克基于基础原理理论逻辑推理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 (个人理解,未求证)
为什么马斯克可以基础原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呢?基础是他前面那个超强的学习力。其超强学习力能把两套百科全书读的烂熟于心。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马斯克主修了双学位——首先是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学位,然后是物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明珠学科,而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明珠学科。双学位挑选这两个学科也是其元学习能力的表现。
有这么两个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加持,相当于横跨了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跨界产生的脑回路终究不是普通人能够get的吧。
来感受下马斯克上学期间的三篇论文:
马斯克对于太阳能领域的长期兴趣和在利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始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94年12月,他要为一门功课撰写一份商业计划书,题为“太阳能的重要性”。论文的开头体现了马斯克略带讽刺的幽默感。在页面的顶部,他写道“太阳明天会升起……——小孤儿安妮论可再生能源”。接下来,这篇论文基于材料的改进和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预测太阳能技术将蓬勃发展。马斯克深入研究了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部分的有效利用。在论文的结论部分,他描绘了“能源站的未来”。他画了一对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漂浮在太空——每个有4000米长——通过微波源源不断地向地球发射能量,而用来接收能量的天线直径有7000米。马斯克的论文获得了98分,他的教授认为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写得很不错的论文”。
他在第二篇论文中讨论了文献和书籍的电子扫描方法,首先进行光学数据识别,然后把所有信息存入一个单一的数据库——就像今天的谷歌图书(Google Books)和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的结合体;
他的第三篇论文又涉足了马斯克最喜欢的主题——超级电容器。在这份44页的文件里,马斯克对于能源存储的新型方式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这些技术未来可以应用到汽车、飞机和火箭上。他的论文中提到了硅谷一家实验室的最新研究,他指出:“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这是自电池和燃料电池问世以来,又一种存储大量电能的新方法。此外,因为超级电容器保持了电容器的基本特性,它传送电能的速度可以比同等重量的电池快数百倍,但是充电速度一样快。”马斯克的这篇论文获得了97分,并获誉“分析得非常透彻”且具有“出色的财务知识”。
3、超强洞察力
先说个其具有超强洞察力的例子:马斯克会时不时地向全公司发送电子邮件,以推行新的规定,或是让大家知道有某件事正在困扰他。其中一封较著名的邮件于2010年5月发出,主题是** “首字母缩写词真恶心”**。邮件全文如下:
使用自创缩写词的趋势正在SpaceX蔓延。对缩写词的过度使用严重阻碍了交流,而在我们壮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极为重要。(开头即从目的出发提出核心观点)对个人而言,零星出现的缩写词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是如果一千人都在创造缩写词,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不得不为每位新员工发放一份巨大的词汇表。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记住所有的缩写词,而且因为人们不想在会议中看上去像个笨蛋,他们会沉默地坐在那里,一无所知。这对新员工来说尤其艰难。(此处针对观点说明论据,论据来自于其日常洞察)
这种做法必须立刻停止,否则我将采取严厉的措施——多年来我已给出足够的警告。除非得到我的批准,其他缩写词不能列入SpaceX的词汇表。如果现有的缩写词无法被证明是合理的,则应删除,如我过去曾要求的那样。例如,测试架不应该有“HTS”[horizontal test stand,水平测试架]或“VTS”[vertical test stand,垂直试验架] 这样的称呼。因为它们包含了不必要的词,所以尤其蠢。我们测试站的 “支架”明显是“测试”(test)的支架。VTS-3是四个音节,而“Tripod”(三脚架)是两个音节,所以这讨厌的缩写版本事实上比原词更费解。
衡量缩略词的关键,是看它是有助于还是阻碍了交流。(体现了其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大多数SpaceX以外的工程师也知道的缩略词,例如GUI,就可以用。偶尔造几个缩略词/简写也可以——假设我已经批准了——例如用MVac和M9替代梅林1C-真空(Merlin 1C-Vacuum)或梅林1C-海平面(Merlin 1C-Sea Level),但是最好少用。
这封邮件我觉得水平很高,把观点、论据、解决办法、思考原则都说明白了。
其中论据里的人们在开会时不想因为听到不明白的缩写词表现的像个傻瓜,这个真是很接地气,很有画面感。这种感觉就像是和说中英文的海归开会,听到了自己不懂的英文一个感觉。
我理解这是洞察人性的能力,大家或许都隐约有这种感觉,但马斯克能在感知之后意识到其带来的沟通问题的严重性。
4、商业整合能力
马斯克真正突出的地方在于,他将复杂的物理概念与商业计划相结合的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显示出了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营利性企业的非凡才能。
zip2、papal、spacex、tesla、太阳城,这一个个成功的商业公司大都是其从0到1到100搞起来的,每一个在初始阶段看起来都是很难做成的业务。
其在产品体验方面也能有很人性的见解,就更是逆天了,一个工程师可以提出这么多产品创意,来看看下面这些产品体验案例:
特斯拉的门把手有精巧设计。当人靠近车身时,银色的把手会自动弹出,车门打开。当人进入车内后,把手则会自动收缩,与车身融为一体。
在启动车辆时,驾驶员无须转动钥匙,甚至无须按下点火按钮,驾驶座上的重力感应器与形似迷你版特斯拉的感应钥匙在做出识别后便可自动启动车辆。
尽管特斯拉的工程师已经算是汽车行业里的激进派,但他们面对马斯克的奇思妙想有时也难免觉得无所适从。这样的意见分歧贯穿了整个设计流程,比如谈及车灯的控制时,马斯克曾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们竟然想弄个该死的车灯开关,真是多此一举。天黑时车灯会自动打开,就这么简单。”
Model X的车门设计采用了马斯克所谓的“鹰翼门”,相当于在德罗宁等高档汽车的“鸥翼门”基础上加多了一套铰链,使得车门在上升的过程中同时把翼宽收窄至特定角度,从而避免与并排停放的车辆或者车库顶部发生碰撞。最终的目的是让大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孩子安置到后座上。
Model S采用了再生制动技术以延长刹车系统的寿命。当需要急刹车时,特斯拉的刹车系统会自动改变发动机的转向从而使车轮减速。再生制动不但取代了传统的刹车片,不必通过摩擦力强制刹车,从而减少了轮胎损耗,此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还可以回灌给电池充电,这也是电动车在拥堵的城市里比汽油车更实用的原因。
工程师们偶尔会收到马斯克汹涌而至的新点子并为此措手不及。马斯克曾经在周末把Model S原型车开回家,结果周一便提出了80个改动之处。马斯克没有写字记录的习惯,所有的改动方案都诞生并储存在大脑里,每周仅凭脑海里的清单有条不紊地与工程师们核对执行进度。他一直严格要求工程师的执行力,杜绝借口,对SpaceX与特斯拉团队一视同仁。如果你打算告诉马斯克某件事情没有办法做到,那你最好已经做足了功课并做好心理准备深入每一个技术环节,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逐步解释为什么行不通。首席工程师贾维丹说,“他(马斯克)总是说,让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说话。”
肖特维尔说,在SpaceX工作是进入太空的最好机会,而NASA的宇航员队伍正在减员。马斯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设计出拥有酷炫外观,看上去不再像“棉花糖宝宝”的宇航服。“宇航服不能笨重丑陋,”肖特维尔说,“你必须做得更好。”
其整合能力还体现在其通过公司使命招揽了大量优秀人才,并能成功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工作。
马斯克基本上是要求员工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之外,还要达到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位SpaceX的前高管用“永动机”来描述当时的工作氛围,这台永动机依靠“永不满足”与“永恒希望”结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动能来运转。“这就好比马斯克要求大家用一年时间造出一辆车,只用一缸油能从洛杉矶开到纽约。一年之后,准备将车开往纽约进行测试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辆车最多只能开到拉斯维加斯,但最后却开到了新墨西哥州,比人们的预期距离多了一倍,尽管如此,马斯克仍然会大发雷霆。不论与谁相比,他都会让员工取得两倍于别人的业绩。”
马斯克聘请了数百位聪明且有上进心的员工,他要将个人潜力的发挥最大化。他一天工作16小时,比两个人每人工作8小时更有效率。原因是一个人不需要开会、不需要与谁达成共识,也不需要在项目中帮助其他人。他只需要持续地工作、工作、再工作。理想的SpaceX员工是像SpaceX高级项目总监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这样的人。布罗根说,“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他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比11个人加起来做的都多。”
我总结了让下属卖命工作的三种层次及其缺点,马斯克属于第三种:
- 利用制度规定上下班打卡时间,比如996;
缺点:是下属工作时不一定真的用心。 - 通过规划下属的成长让下属工作的同时收获个人成长;
缺点:下属成长后可能就离开了。 - 公司有独特的使命方向,不卖命努力的员工很难立足。
缺点:独特的使命方向很难找,特别依赖创始人。
5、逆境承压能力
马斯克的逆境承压能力体现在其2008年,在tesla和spacex双重压力下都挺过来了。
他这么强的的逆境承压能力应该来自其高中时期的这段残酷的学校霸凌的经历:
在初中和高中期间,埃隆辗转于好几所学校之间。他在布莱恩斯滕高中(Bryanston High School)读完了8年级和9年级。一天下午,埃隆和金巴尔坐在一段阶梯的顶部吃东西,这时一个男孩儿在他背后攻击他。“我一直躲着这个黑帮团伙,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追着我不放。我猜可能是因为我在早会时不小心撞到了他,而他以为我故意冒犯。” 那个男孩儿悄悄出现在马斯克身后,用脚踢他的脑袋,并把他推下了楼梯。马斯克从楼梯顶端滚了下去,然后一群男孩儿冲上来对他拳打脚踢。有些人站在两旁踢他,而元凶则抓住他的脑袋使劲撞击地面。“他们是一群疯子,”马斯克说,“我晕了过去。”金巴尔吓坏了,怕马斯克会丢了性命。他冲下楼梯,看到埃隆脸上血迹斑斑,并且已经肿起来了。埃隆被送到医院。“他看上去就像刚刚参加完拳击比赛,”金巴尔说,“大概一周之后我才回到学校。”(2013年,埃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次被打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后遗症,他因此做了鼻部整形手术。)
马斯克被这群恶霸无休止地纠缠了三四年的时间。他们竟然殴打马斯克最好的一个朋友,直到那个孩子答应不再跟马斯克一起玩才收手。“此外,他们还利用他——我最好的朋友,引我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打我,”马斯克说,“这太伤我心了。”当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马斯克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在颤抖。“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决定无休止地纠缠我。这让我在成长过程中饱尝艰辛。那些年,我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群人不停地纠缠,每次都把我打得狼狈不堪,然后我回到家里,但家里的氛围也同样可怕。这种恐惧似乎永无止境。”
经历了如此霸凌,没有让马斯克对这个世界产生敌意,他现在做的事情却是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考虑,真的是很神奇。
四、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再摘几段书中很有意思的片段:
1、马斯克在去度蜜月时,在非洲染上了可怕的疟疾,差点害了他的性命。
他在生病期间体重减少了45磅,康复后整个衣柜的衣服都不合身了。“我那时候差点就死了,”马斯克说,“这是我从度假中得到的教训:假期会害死你。”
2、关于应该校招还是社招
特斯拉在控制员工成本方面做得还不错。他们选择雇用年薪只需4.5万美元的斯坦福大学应届毕业生,而不会选择那些已经混出了点名堂的人,因为即使每年能拿到12万美元的年薪,这些人也不会认真工作。
3、关于面试难度
一般企业的面试题目,是要求软件工程师现场写十几行代码来解决问题;而SpaceX的标准面试题目则需要工程师写500行甚至更多代码。那些进入最终面试环节的候选人,会被分配另一项任务:给马斯克写一篇文章,说明自己为什么想为SpaceX工作。
500行代码真的很多,记得之前业界统计过,一个正常的工程师每天产出的高质量代码在200行左右。
另外就是写一篇为什么想为SpaceX工作的文章,感觉跟马斯克表现出来的形象很违和,有点表忠心或者看候选人工作态度的感觉。
4、一道马斯克必问的面试题
“你站在地球表面,往南走1英里,往西走1英里,再往北走1英里,刚好回到原点,请问你在哪里?”
各位可以思考下,卖个关子,关注公众号“支离书”,回复“马斯克”可以查看答案哦。
五、个人感悟
如果用人生经历来计算的话,埃隆·马斯克一个人的人生过了别人好几十个的人生,就像李笑来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李笑来也是强调要多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每七年可以在一个领域做好做精然后多参与几段。李笑来提倡的是串行的话,马斯克直接就是并行开挂多个。
虽然我没有读过她母亲的《人生由我》,我始终觉得“人生由我”就是对马斯克的最精辟概括。